當前位置:首頁>校友風采[返回]

藝以道為神——校友于亞平的書畫藝術

作者:校友總會 發布時間:2016-06-15 15:51:28

 
 
       于亞平,1957年生,1982年畢業于365Bet体育外語系本科日語專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大連美協會員。早年受教于遼美出版社編審、畫家、古文字學家王弘力,原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周成标等先生指導研習書畫。曾出版《于亞平國畫作品集》、《遊蹤畫集》。有譯文連載《天津書畫報》和首屆《遼甯書法論文集》。曾先後四次舉辦過個人書法國畫作品展。羲之書畫報總第685期通版介紹其書畫作品。
 
        屈原在《離騷》中寫過這樣兩句話:“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希望時光流逝得慢一點,以便做更多的事兒。惟恐消極污穢的現象滋生使正能量不能得到發揚。書畫家于亞平先生以這兩句話為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而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鐘愛與實踐,則是對以上兩句話在行動上的生動、真實的诠釋。
        于亞平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生于遼西,少時愛寫愛畫而受小學校長的喜愛。而後先後拜識了當地畫家胡見華先生、“文革”期間下放到遼西的遼甯美術出版社編審王弘力先生和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周成标先生。從此于亞平先生走上了書畫藝術之路。“器慎于初染,染于青則青,染于藍則藍。”在三位先生的悉心教導和言傳身教下,于亞平先生不但學到了書畫的技法,更多的是學到了為人為藝的道理。也讓他感到了自身知識的貧乏,眼界的狹窄,要想畫好畫必須要提高文化修養、升華人格。一九七五年,于亞平高中畢業下鄉期間,在王弘力先生指導下在農村青年點的煤油燈下研習了三年的唐楷。大學畢業後,正值遼甯省書協為弘揚書法藝術、走學傳統之路、頻頻辦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大好時機。他多次參加書法培訓,在聶成文、王丹、齊作聲、倫傑賢等先生的指導下、書藝大進,作品入全國展并很快加入了中國書協。
        宗白華在《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中說:“中國書法,是節奏了的自然,表達着深一層的對生命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書法的意義在于實用功能之外傳達出的藝術之美,讓我們從抽象的文字符号中生出對自然與世間萬物的諸多聯想,即古人所謂“書之為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這遐思不斷的藝術聯想,便成為了于亞平的書畫藝術起步之始。
        古人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以此而論,于亞平在他的藝術童蒙時期,得遇名師指點,加之自己刻苦學習,便站在了一個卓越不凡的起點上,為他以後的書法國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于亞平先生虛懷若谷、善學習、向一切有長處之人學習,他的從藝曆程很好地诠釋了“入我眼中皆好詩”這句名言。亞平先生一貫謙虛做人、低調做人,他曾經獲得國家、省部級及各類門項的獎項,也曾收到國内外的邀請和冠以的頭銜,他總是說“不值一提”或莞爾一笑置之不理。他就是這麼一個腳踏實地、不求虛名、不斷進取的人。
        如今細讀于亞平先生的書作,植根于顔魯公,後廣臨諸名碑名帖,于樸拙中見匠心,于厚重中見輕靈,于飄逸之中見沉着,随心所欲而能入規矩,他擅長書寫各種書體,能識篆書,通篆刻。尤其是以顔體行書為基調的作品,字字飛動,宛若遊雲驚龍。大草作品以黃山谷為宗,兼及取法張旭、懷素諸家,而自出機杼,實是其心靈之寫照。
        亞平先生非常重視字外修養,他于書法外、國畫也十分了得。除硯田耕耘之外他重視文史與繪畫理論的學習。至于太極拳、古筝、古琴之類的國粹藝術,在他指下也遊刃有餘、揮之即出。
        王弘力在為《于亞平國畫作品》作序中曾這樣說道:“道以藝為形,藝以道為神。藝術界都有一種通識,藝術修養越高,其審美追求的層次與情趣自然越高,藝術家在不斷磨練表現技巧之同時,也不斷展現出他對大自然的關注和他理想的精神世界。”
       “實迷途其未遠、恐覺今是而昨非”,于亞平先生已到耳順之年,正值人生從事藝術的黃金階段,他的藝術“苦旅”還将前行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片肥沃而廣袤的土地上,我們期待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現給社會。
 
 
(本文來源:《大連晚報》,校友總會編輯整理,有删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