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維,男,1952年生,遼甯省本溪市桓仁縣人。1979年畢業于365Bet体育中文系,中學高級教師。當過中小學教師,曾任桓仁縣教師進修學校師訓部主任,桓仁縣二中、重點高中業務副校長,桓仁縣教育局普教股股長、督導室主任。系中國基礎教育學會學術委員,中國文藝家俱樂部成員。著有《文言常識與古文直譯》、《離騷新譯》、《桓仁古碑文釋譯》、短篇小說《太空女孩》、《小青》、《因為愛》等。2000年被中國文藝家俱樂部授予“優秀新星詩人”稱号。發表的學術論文有《也探八卦城》、《〈奉天通志〉中〈初建懷仁縣碑記〉之勘正》等。2000年被國家收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
從事了一輩子教育工作,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出版《文言常識與古文直譯》(初中版、高中版)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在他看來,這是一份隻有師者才能體會到的快樂;出版《桓仁古碑文釋譯》,賦予那些古老碑文以時代的語境和語感,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桓仁人對家鄉的文化擔當;窮經皓首、苦心孤詣,将自己多年研究《離騷》的心得編寫成《離騷新譯》,供兩岸三地的讀者品評,則既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緻敬,也完成了對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兩年出書四本,共計60多萬字,原桓仁滿族自治縣教育局中學高級教師張德維的退休生活充實而快樂。
曾擔任過桓仁二中業務校長的張德維,工作幾經調轉,但始終沒離開過教育。他熱愛教育、用心于教育,曾長期在教學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張德維發現,文言文是初、高中語文“教與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們教起來效率不高,學生們學起來效果不好,經常是教師教一篇,學生們就會一篇,教師不教,學生們就不會。由于文言文缺乏現實語境,學生們始終不能将課堂上所學到的文言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因此在中、高考中失分很多。
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果,是張德維一直思考的課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科學高效學習文言文的路徑。他在教學中強調,學生要在多閱讀、多掌握文言常用詞、多掌握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之處下手,進行文言文學習。圍繞這一理論,配合獨到的教學方法,張德維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很多學生都因此受益,考入了理想的大學。40年春華秋實,桓仁的莘莘學子們通過寒窗苦讀,從大山深處走出來,闖出了自己的精彩世界,這裡也飽含着張德維老師的辛勤汗水與智慧付出,看着滿園桃李,英才天下,張德維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深深體味到了作為一位師者的光榮與幸福。
2012年11月,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張德維,終于有時間對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他結合新課改和中、高考改革的要求,并在女兒張曉茜的幫助下,2013年8月終于完成了《文言常識與古文直譯》(初中版、高中版)的編寫工作,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完成了他多年來的一樁心願。兩本書凝聚了張德維40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學生和教師學教文言文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借鑒。該書共分兩大部分,其中在文言常識部分張德維首次全部采用表格化的形式,将古今漢語不同的八個主要方面概括化、系統化,使其具有了工具書的實用性特點,方便學生系統掌握文言知識;在課本古文釋譯部分,則采用對号入座的直譯方法,力争做到不漏一字一句,不回避疑難問題,通俗易懂。不僅如此,在書中作者還對現行教材和輔導書中值得商榷之處,進行了點評分析和富有見地的指正說明。兩本書的出版,很快引起了桓仁乃至本溪教育界的熱烈反響,其中《文言常識與古文直譯》(初中版)被桓仁東山中學、西江中學、實驗中學、五女山學校,選為校本教材使用,而《文言常識與古文直譯》(高中版)還被市第一高級中學選為校本教材。在試用中,師生們普遍反響良好,市一中運用該書的成功案例還被國家收入了《自主學習與實施則略》一書,受到褒揚和肯定。
桓仁雖然曆史悠久,是高句麗的發祥地,清王朝的肇興地,但設縣治的曆史卻隻有137年,給後人留下的古文獻也并不多。由桓仁第一任知縣章樾所寫《初建懷仁縣碑記》、《修大嶺記》、《勸農四時樂歌》,以及唐聚五将軍的《唐聚五抗日誓言》等重要曆史文獻愈發顯得彌足珍貴。但這些重要的曆史文獻均以繁體字文言文的形式刻在石碑上,今天的人們讀起來有很多困難。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桓仁的曆史和文化,張德維決心将這些桓仁寶貴的曆史文獻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讀着方便的簡體字和白話文。今年5月,他與陳會敏合編的《桓仁古碑文釋譯》,由香港四季出版社出版,該書對桓仁重要的曆史文獻——《初建懷仁縣碑記》、《修大嶺記》、《勸農四時樂歌》、《唐聚五抗日誓詞》進行了詳細、通俗的解讀。張德維的努力,賦予了這些重要曆史文獻以時代的語境和語感,讓那段風起雲湧的曆史,生動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桓仁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重視該書的編輯工作,縣委書記蒲信子還親自為書作序,縣教育局則成立了專門的編審委員會,一些基層學校的領導和語文教師也一同參與了對該書的編輯工作。
現在,《桓仁古碑文釋譯》已被縣實驗小學的高年級學生選為免費的校本教材,成為孩子們了解家鄉曆史,感受家鄉文化的最好讀本。由于該書采用繁體和簡體兩種字體印刷,文白對照,還方便了香港和台灣地區讀者的閱讀,使之成為了便于内地與香港、台灣以及海外讀者閱讀交流的文化讀本。同樣,為紀念屈原逝世2292年,由張德維編著的《離騷新譯》也是一本簡繁兩種字體兼備、三地讀者皆宜的文化讀本,他希望采用直譯的方法和簡繁兩種字體,将深奧難懂的詩句通俗化、大衆化,引領着更多的人走進《離騷》的境界,一起探究和感受詩人偉大浪漫的才情,以此向這位偉大的詩人緻敬,為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橋梁。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花甲之年的張德維,生命的旅程愈發精彩,前進的腳步愈發躊躇滿志。對于張德維來說,歲月帶走的隻是生命的浮光,而一顆教書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始終不改,永遠難以割舍的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情結。
(本文來源:《本溪日報》,校友總會編輯整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