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校友風采[返回]

“難忘母校,難忘恩師”——優秀校友史鐵強采訪紀實

作者:校友總會 發布時間:2011-04-29 09:26:33

“難忘母校,難忘恩師”

                                                             ——優秀校友史鐵強采訪紀實

        史鐵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分委會副主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俄語專業四、八級測試組組長、中俄友好協會理事、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俄語專家委員會主任。1954年11月生于遼甯省沈陽市。1977年考入遼甯師範學院外語系,1981年本科畢業。同年考入四川外語學院俄語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984年畢業并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外語系工作。1987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1990年畢業并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其間于2002-2003年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任一等秘書。曾獲國際俄語教師協會頒發的“普希金獎”和俄羅斯外交部頒發的“友誼獎”。

         峥嵘歲月,執着前行

        作為國家恢複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他們大都有着豐富而又曲折的人生經曆。史鐵強院長是1977年考入遼甯師範學院的。“因為當時的條件和時間的限制,高考前并沒做太多的準備”史院長回憶到,“1977年10月,當從廣播裡聽到了恢複高考的消息,那一刻的心情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恢複高考意味着夢寐以求的大學之門重新敞開了,但能否考取心裡沒底,畢竟此前所受的教育很不系統,何況大部分時間是在農村和縣城度過的。但自己還是快速收集了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等理科教材,開始了複習。至于俄語,其實沒花費很多時間,因為在這方面自信更大一些。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複習就上陣了。考試的結果是錄取到遼甯師範學院外語系俄語專業,這是當年在遼甯省招生的唯一俄語專業。”

       1977年以前他一直堅持自學俄語,當問及他是如何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歲月時,史院長回答:“我一直相信知識永遠都是有用的。”正是這份對知識的渴望,指引着他在峥嵘歲月裡,執着前行,為夢想而戰。

        師大歲月,銘記師恩

        那個年代無數人的命運被改寫,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深深植根于每個人心底。談及四年的遼師歲月,史院長道:“由于曆史的原因,77級的學生大多不是直接來自學校,而是社會,而且大部分是從農村來的,有的是下鄉青年,有的是回鄉青年。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隻有少數同學是中學老師。從年齡來看,最小的19歲,最大的24歲,我入學時已經23歲了。不論來自哪個階層和處在哪個年齡,應該說都是愛學習、想學習的一群學生。當時一句流行的話語真實地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就在這樣一個争分奪秒、你追我趕的氛圍裡,77級同學度過了緊張的四年生活。我個人也十分珍惜每分每秒,從來沒有星期日和節假日。四年如一日的堅持,全憑的一種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學好專業,掌握本領,不辜負家人,不辜負時代,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直到現在史院長都一直從事着與俄語相關的文化研究,當提及師大歲月對他人生曆程的重大意義時,史院長感慨道“學生時代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有個人努力的因素,但更多的得益于老師的教導。我們77級的學生很幸運,遇到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張韻婕、張維華、仲跻祥、喬亨增,Ан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好老師太多了,我無法一一列舉。前面說的這些是給我們上主課的,還有一些老師我們經常去求教,如張廷臣老師等,但我本人沒有聽到他們的課。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有流利地道的外語能力、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态度,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教我們時間最長、給予我最多的是張韻婕老師。正是張老師的高水平、嚴要求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外語基本功,使得我們在較短的時間裡突破了口語和筆試的難關,進入了比較熟練運用俄語的自由王國。這裡還要專門提到一個老師,那就是張韻婕老師的丈夫馮連驸老師。馮老師當時教俄羅斯文學,課時不多,照理和我們見面的機會不多。但是由于張老師的緣故,我們和馮老師有了很多的接觸。他對全國俄語界比較了解,也樂于給我們以建議和幫助。我當時下決心畢業後報考研究生,就是在馮老師的指導下才做出的決定。可以說,馮老師在我選擇人生道路時起了關鍵的作用。”

        持之以恒,鑄就輝煌

        當代大學生常常被稱為迷茫的一代,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動力。通過對史院長的奮鬥曆程的采訪,問及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時,史院長這樣回答:“記得讀大學的時候,聽到過一種說法,成功須具備三要素——天賦、勤奮和健康。這三個因素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勤奮,并且要持之以恒。努力一段時間比較容易,難的是幾十年如一日。能夠堅持下來的,一定會有收獲。文革後期,我随父母下放到農村,由于家庭困難,一度從中學辍學回家務農”,這對于一個好學的青年是何等的打擊?“在那段最艱苦的歲月裡,對我來說,唯一的安慰和樂趣是學習。當時并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進入大學讀書,隻是不想浪費青春,便四處搜尋俄語教科書,開始了自學。其實當時并無目标和信條,隻覺得這樣生活更充實一些,當然心裡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夠翻譯俄文書籍。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情和習慣至今未變,時至今日,每天若不讀些書、不寫點東西,就覺得是一種浪費。身後留下一點有益的東西,則不枉此生。”

        寄語明天,擁抱希望

        在訪談的結尾,作為當今俄語界的權威,史院長談及了外語專業學生應該如何學習語言的問題,他鼓勵同學們做到以下幾點:
        “我認為外語專業的大學生要在技能、知識、能力三個方面得到發展。技能指娴熟的外語運用能力,即我們常說的語言基本功,這是基礎的基礎。如果大學讀完,尚不能流利自由地運用外語,不能算合格的畢業生。其次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對于外國文學、文化、曆史、地理等都要有很好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别的途徑,隻有多讀書。當年我在讀書時,如果僅僅為了得到五分的成績,我無須那樣刻苦努力。我把大量的課餘時間用來讀書,且大多是老師沒有要求的書。實踐證明,閱讀原文書籍是增長詞彙、複習語法、擴充知識的最有效方法。大學生還需具備的,應該是研究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遺憾的是我較晚時候才認識到這一點。直到考取研究生,才認識到自己這方面的欠缺。當然,大學時期應以前兩個能力為主,但同時應注意培養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要有這方面的意識。”

        師大是孕育園丁的搖籃,談及一名優秀教師所必備的條件,史院長認為“好教師應該是一個學者,具有廣博的知識,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好教師應該是一個導演,特别是外語專業的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引導學生,而非自己唱獨角戲;好教師還應該是一個長者,關心愛護孩子,并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史院長說:“這不免讓我想到了關于理想的問題,那時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名大學教師,這可能和長期未能實現的夙願有關。我從小就立志上大學,卻因文革的緣故未能實現,但内心深處始終把大學看作最神聖、最向往的地方,如果将來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将是最大的幸福和滿足。後來這個理想變成了現實,我至今都認為這是我人生的正确選擇。”

        因為這份熱愛,這份勤勉,才鑄就了他今日的輝煌。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包含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堅持與努力。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裡,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歲月裡,大學生作為國民表率、民族棟梁,理應走在時代前列,不斷向前輩們學習,持之以恒,勇往直前,才無愧于自己的青春歲月。

(記者:于程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