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難忘師恩[返回]

天堂裡去了位志願者——365Bet体育退休教師、“中國好人”張貞慧與世長辭

作者:校友總會 發布時間:2015-03-01 09:49:32

天堂裡去了位志願者

——365Bet体育退休教師、中國好人張貞慧與世長辭

        365Bet体育數學學院退休教師張貞慧老人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1月7日上午10時去世,享年95歲。張貞慧老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捐款以來,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過,累計捐款20餘萬元。2003年2月,84歲高齡的她加入慈善義工組織,堅持參加義工活動,護綠環保、清理海灘、扶貧幫困、義務向導,一直做到92歲。

        張貞慧老人的傾情付出和先進事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廣泛關注,先後被授予中國好人、遼甯省道德模範、遼甯省高校優秀共産黨員、大連市雷鋒獎章、大連市十大公益女傑、大連市慈善家、大連市慈善總會首個“義務工作終身成就金星獎”等多項光榮稱号。

        2001年,張貞慧老人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遵照老人的生前願望,1月9日上午8點,張貞慧老人遺體告别暨捐獻儀式在市殡儀館1号告别廳舉行。

 

            一生慈善的張媽媽,臨終時啥也沒給自己留下


     

▲張媽媽那招牌式的童顔之笑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記憶

        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一直陪伴在姑媽身邊的侄子張海濤親眼看着老人離去。“就在她離世前的10分鐘,慈善總會和義工分會的會長們還來看望了她,盡管已經處于昏迷狀态,但看起來她是那麼的安詳、甯靜。”張海濤說。

        醫生們說,通常肺功能衰竭的患者臨終前是非常痛苦的,那種要跟死神争最後一口氣的掙紮,正常人是很難想象。但是“張媽媽”不一樣,她很幸運,沒有被痛苦折磨。

        “不,姑媽不是聖人,她也痛苦,也有掙紮。但她一直在用強烈的意志跟病痛鬥争,隻不過她始終忍着,她不願意給醫生們添麻煩,不願意給義工們添麻煩,甚至也不願意給我添麻煩……”身為張媽媽身邊的唯一親人,張海濤告訴記者,老人家生病的半個月來,他曾看到過老人家在沒人的時候雙手拽着床欄杆,用力蹬着腿,一個人發洩着病魔帶來的痛苦。

        在張貞慧老人的家裡,除了一張張慈善獎狀、一份份捐款回執,老人家什麼也沒有留下。“她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除了自己的吃穿用度,幾乎全都捐了出去,甚至連自己她也給捐出去了。”張海濤告訴記者,“2001年,姑父去世後,姑媽就到市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贈手續,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   

        按照張媽媽的遺願,1月9日上午8在大連市殡儀館舉行她的遺體捐贈儀式。“姑媽生前多次談及自己百年後務必喪事從簡,她最不喜歡擺花圈,買骨灰盒,也不喜歡設靈堂,放哀樂。”張海濤說,所以遺體捐贈儀式将會非常簡短,現場會播放老人家生前最喜歡聽的民樂——《春詩》(二胡演奏)。    

        老人家不立墓碑,她的名字将和她的老伴兒,以及無數為醫學教育和科研事業無償捐贈遺體的人們一起,镌刻在大黑石将軍山公園的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上。    

        讓張海濤終生難忘的是,2012年老人家突發腦梗住進ICU搶救,當時93歲的她最後是自己走出ICU病房的,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為此,老人家曾親手寫下一段話:“從我的經曆和經驗證明,做好人是有好處的,好人有好報。”

       

        一輩子做好事,做一輩子好人,張媽媽任何時候都不服老


  

▲張媽媽經常要活幹,為了讓老人高興,工作人員隻好把少量未清點的零錢給她


  

▲不管什麼時候,張媽媽總是滿臉笑容,這讓接觸過她的人總是無法忘懷

        張媽媽的突然離去,讓市慈善總會義工分會晚輩情項目組的義工們無法接受。他們團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失去母親的高建花是晚輩情項目組的組長,和張媽媽相識已經整整12年了。她一直稱張媽媽為“老娘”,“我就是把她當自己的親媽一樣對待。”高建花一邊看着個人QQ空間裡數百張老人家和義工們的照片,一邊回憶着張媽媽的點點滴滴。    

        “她一輩子節儉,看我包餃子沒有把盆裡的餃子餡連一小片韭菜葉都不剩地用幹淨,她就用手重重地打我,打得我疼疼的……”

        “每到春節,老娘都是跟義工們一起過,她雖然沒有生過孩子,卻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她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自己的孩子。我永遠忘不了,她把自己不舍得吃的東西,偷偷地留給我……”   

        “老娘從93歲開始不能獨立生活了,住在養老院裡的她,心卻始終飛在各個義工活動現場。有一次,我們用輪椅推着她去義工活動現場,回來老娘就不高興了,問了半天才知道,她是不滿意自己和義工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   

        “老娘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服老,每當有人勸她上了年紀盡量減少參加活動的次數,她總是反問‘難道我很老嗎?’”   

        高建花哽咽了,說不下去了,眼淚奪眶而出。    

        晚輩情項目組從成立之初,就跟張媽媽在一起,原本義工們是每周六去看望她一次,想多照顧照顧年齡大又無兒無女的張媽媽,結果,反倒是張媽媽在每周六帶着他們到處去做公益,直到2012年她住進養老院。在養老院的三年裡,義工們每周都來看她,像70多歲的老義工張惠雲、60多歲的老義工汲培榮,常常是倒兩三遍公交車來給張媽媽送吃的送用的,長年累月,風雨無阻。

        義工們說,和張媽媽在一起,無論付出多少,總還是覺得老人家帶給他們的更多。今年72歲的張惠雲告訴記者,她曾是一個退休後不知道該怎樣生活的人,“正是看了張媽媽的先進事迹,我于2006年加入了義工隊伍,時至今日,在做義工這條道路上,我越走越有勁兒。正是在她的影響下,如今我也成長為金星級義工。可以說是張媽媽改變了我的人生。”   

        和張媽媽在一起時間最長的老義工高建花說,别看老人家是大學的副教授,但是和她在一起從不會覺得累,因為她從不說大道理,老百姓的平常話,從她嘴裡說出來就覺得非常溫暖。“張媽媽給予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她身上的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建花說,義工們都記住了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輩子做好事,做一輩子好人!”  

        大連市傑出青年志願者、五星級義工李新,對張媽媽也是談及落淚。“認識張媽媽,是從2002年加入慈善總會開始,每次去總會都會看到張媽媽數捐款箱裡零錢的背影。”李新說:“讓我終生難忘的是,2005年我徒步香港,老人家到出發現場送我,偷偷把100元錢塞到我的褲兜裡,囑咐我路上買點兒吃的。2006年,在我做慈善受到質疑的時候,張媽媽找到我,要我堅持走下去。”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個多世紀奉獻來償還


  

▲看報紙是張媽媽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她除了了解一些新聞外,更重要的是從中尋找需要幫助的人


  

▲在張媽媽家中沒有一個像樣的擺設,她哪舍得買,隻想把錢用來幫别人

        聽聞張貞慧老人去世的那一瞬間,熟識張貞慧的人真不敢相信,那樣一個慈祥的老人,一個自己省吃儉用,卻把所有錢都省下來捐款的老人,一個無論何時都滿臉笑容的老人,一個簽署了遺體捐贈協議,把自己捐了個幹幹淨淨的老人,就這樣走了……

        張媽媽剛開始為什麼要捐款?很多人都想知道,其實這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1946年的一次受助讓她用感恩之心奉獻了半個多世紀。她的半個世紀,是回報社會的半個世紀,這種堅持已經不能再用難不難來形容了。

        張媽媽是個孤兒,1946年讀大學期間身患肺結核病沒錢醫治。就在張媽媽已經不抱希望的時候,突然一筆治療費用“從天而降”,奇迹般地解決了張媽媽治療的全部費用。由于當時的戰亂等原因,張媽媽沒有機會弄清楚救命錢的由來,直到畢業後她來到大連才知道,原來是同學們申請的慈善基金救了她。

        自從得知了慈善基金救了自己一命後,張媽媽就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無私奉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用工資的一半支援抗美援朝前線;1966年邢台地震、1981年瓦房店特大洪水……每一次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張媽媽總會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她說:“年輕時我身患肺結核病,是慈善機構救了我,1950年我隻身來到大連,身無分文,就隻有一個裝行李的大箱子,黨給了我工作,連棉衣都是國家發的,我應該多為社會做點貢獻。”

        張媽媽說:“有人說我‘傻’,有人贊揚我‘高尚’,在我看來,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該做的事。”張媽媽過着現代人無法想象的“落伍”生活,但她卻将全部的愛心都用在了回報社會上面。“我老了,出不了多大力,能奉獻的隻有一份愛心。”     

        “捐款大戶”簡樸到寒酸的家讓人難以相信

        某次,一位記者去張媽媽家采訪,她正在吃早飯,手捧着一個破舊不堪的搪瓷碗,碗邊和碗底掉了不少瓷。這搪瓷碗在記者的印象中,好像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人都在用,随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文物”早就應當進博物館了。張媽媽笑了笑說:“是個老碗,我用習慣了,也不知道現在别人都用什麼樣的,反正我覺得這碗挺好。這大概是我結婚時買的,能用就行。”

        在張媽媽的碗中,有一團黏糊糊的東西,記者好奇地問她吃的是什麼。老人說,早上打了點苞米糊,放了個雞蛋,還有前一天剩下的半個包子。這就是張媽媽的一頓早餐,包子還是鄰居送來的。可能因為這一天的早飯吃的有點晚,中午張媽媽就沒吃飯,午飯和晚飯合成了一頓。這頓飯隻有一個菜,一個土豆、一個西紅柿、一個茄子,放在鍋裡亂炖,再加上一小碗苞米糊。張媽媽說,她每頓飯都離不開蔬菜。而這簡簡單單的蔬菜,也幾乎沒花錢,這是她在菜市場裡挑别人剩下的“扒堆菜”。

        當媒體報道張媽媽10年捐款10餘萬元時,誰能想到她吃的竟然是簡單到寒酸的飯菜,用的是幾十年沒有換過的飯碗?而她的飯桌同樣“寒酸”——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華麗闆”,下邊還缺少了櫃門,這是鄰居搬家不要的。而她坐的椅子彈簧“蹦”出老高。

        補丁摞補丁的衣服是張媽媽在家經常穿的衣服,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記者見到張媽媽時,她就穿着一件深綠色的衛生衣。這件像“古董”一樣的衣服,領口、袖口都破了,背後還有幾塊不同顔色的布打的補丁。見記者來了,張媽媽有些不好意思,忙去換了一件衣服。這件黑色的上衣,似乎是她出門時才穿的衣服,可記者依然發現,衣服的兩個兜全部都是後補上的。

        在張媽媽家的客廳裡,有一個上世紀50年代的抽屜櫃子,旁邊的地上還放着一個很舊的柳條包。張媽媽的床頭,挂着兩個上世紀流行的軍用書包,書包上打滿了補丁,不仔細看真看不出是書包。兩個包都鼓鼓的,記者打開一看,裡邊裝的是襪子,這些襪子全部都是打過無數補丁的,有的甚至是補丁摞補丁。可就是這樣的襪子,張媽媽也不舍得扔。

        曾經有歌謠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可是在如今的社會中,哪裡有人還會如張媽媽一般,穿着補丁摞補丁的衣服?這絕不是單純的樸素和落伍,而是一位善良老人對物質生活最徹底的超越和解脫。

        她每月生活費不足200元,“生活挺累,但卻快樂”

        當問及她自己也是三無老人,也需要别人照顧時,張媽媽說過的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我自己有什麼好想的?需要幫助的人還很多,這些我都想不過來呢。”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張媽媽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大部分都做不到心中沒有自己全是别人。她不僅生前捐工資、退休金,就連死後也把自己“捐個幹淨”。這樣的老人,除了由衷的欽佩,我們還能說些什麼?

        看報紙是張媽媽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可她看報紙和别人不同,除了了解一些新聞之外,更重要的是從中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張媽媽說:“要是看到了哪裡有災難,我就趕緊去捐款;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就去希望工程;有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我就去慈善總會……”

        從2003年已是84歲的張媽媽加入了義工組織,她以後的生活就跟慈善總會分不開了。她發現慈善總會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去做。于是,一年365天,她幾乎天天在慈善總會,最常做的事就是清點捐款。記者在張媽媽家裡時,正好有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要張媽媽找一個榮譽證書。張媽媽在她的鐵床下翻出一個落滿灰塵的紙箱,裡面全是榮譽證書,但找來找去還是沒找到。她繼續在床下“搜索”:一個皮包、一個塑料袋、一個紙袋、一個大箱子紛紛被挪了出來,裡邊全都裝滿了榮譽證書和捐款收據。

        除了生活必需的費用外,她沒有任何娛樂,沒有任何額外消費,錢全部都捐了出去。記者提出想看看她現在家裡還有多少錢,張媽媽始終沒有拿出來。隻是不停地說:“我不缺錢,生活這不是挺好的嗎。”

        有人粗略算過一筆賬,張媽媽當年年收入1.2萬元多點,每年捐款1萬多元,也就是說,她每年的生活費隻有2000多元,每月生活費不足200元。這樣的生活水平,在大連連低保都夠不上。接連兩天的采訪都是“老天幫忙”,因為天氣不好,張媽媽才沒出門。而記者第三次去張媽媽家時,她一大早就去慈善總會了。用她的話說:“這樣的生活挺累,但卻快樂。”

 

        她是“清貧中的最富有者”

        張貞慧1919年9月12日出生,生前是365Bet体育數學學院退休副教授。她2003年2月8日加入慈善義工組織,行善半世紀捐款20餘萬元,曾獲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的高度贊揚,她的慈善義舉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贊譽,她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全市萬餘名義工樹立了學習的榜樣。2001年,她在市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贈手續,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她說:“我志願在逝世之後,将遺體無償捐贈給醫學教育和科研事業,以血肉之軀回報社會和人民。”2006年大連市慈善總會做出了《關于開展向張貞慧同志學習的決定》。

         張貞慧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她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捐款以來,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過,至今已累計為社會捐款20餘萬元。她還辦好了捐獻遺體的手續,準備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獻給社會。

        張貞慧老師榮辱分明的立場:她除了為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捐款外,還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她經常參與社會性捐助和慈善救助、募捐等助困、助學活動,有人說她“傻”,但更多的人贊揚她“高尚”。她自己則認為,隻是做了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事,為社會奉獻一份愛心。

        張貞慧老師先鋒模範的行動:她1956年入黨,并都以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奉獻着愛心。在職時,她愛崗敬業是“優秀的人民教師”,退休後她無私奉獻是“義務工作終身成就金星獎”的“女傑”。

        張貞慧老師清貧高尚的品德:她生活很清貧,買菜是幾角錢一堆的“扒堆菜”,用水如油,至今仍使用一台小電視。她愛人生前雙目失明,她自己身患結腸癌,都需要錢,可她還是把有限的工資,在“苛刻”的生活中摳出來奉獻社會,她品德高尚,是“清貧中的最富有者”。

 

       張貞慧慈善表  (不完全統計)

       張貞慧,95歲,遼甯師範大學數學學院退休副教授。她是大連市年齡最大的義工。1950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大連工作,1955年被評為大連市勞動模範,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1年

       抗美援朝打響後,張貞慧将自己工資的一半用來支援前線。  

       1966年

       邢台地震,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走出困境,她一次捐款2000元。

       1981年

       瓦房店的萬家嶺遭受特大洪水,張貞慧和丈夫又捐助1000元。  

       1991年

       為支援蘇皖災區,她一次捐款1700元。  

       1992年

       她為“希望工程”捐款1000元。  

       1996年8月到2004年1月,她8次為希望工程捐款5萬多元,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

       1998年秋季,為支援洪水災區的人民,她在學校捐款3500元,随後又到民政局捐款5000元。  

       2003年12月,大連市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她一次捐款5000元。

       2004年

       她聽說要在老虎灘造義工林,立即拿出650元購買了1000株樹苗。

       2004年慈善總會開展“防非後援”活動,她拿出1000元錢給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買了一台電視機。

       2006年

       她給慈善總會一次性捐款5000元;給希望工程捐了8000元。

       2007年3月9日,大連遭遇風暴潮災害後,在市各界青年抗災救災愛心大會上,她捐款10000元用于購買救災物資。

 

(校黨委宣傳統戰部  大連市慈善總會  大連晚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