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久川:男,史學家。祖籍山東文登,1942年生于今遼甯大連市,卒于2011年。有三姊二兄一弟,長兄山川生于1930年,曾任縣衛生局局長,為人正直聰慧,善長詩文書法。久川先生受兄長影響,自幼勤學好問,擅作詩文,196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後經部隊、工廠于1972年調入遼甯師範大學。1978年以後數年間連續破格升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79~1996年任曆史系主任。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暨省、市青聯副主席,大連市政協4~9屆常委兼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市社科聯副主席兼史學會會長,省社科聯委員兼史學會副會長等。多次被評為校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并獲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省優秀理論工作者及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等稱号,享受國務院頒特殊貢獻專家津貼。2004年退休後仍在校内外講課,受聘為大連商務學院國際旅遊系主任、北京語言大學大連附屬高中督學、大連近代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和北京炎黃文化出版社特邀編輯,并任大連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東北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和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太平洋曆史學會理事及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特邀委員等。
2011年3月11日上午,噩耗忽傳,著名史學家田久川教授因患有胃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0歲。
田久川教授博聞強記、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嚴于律己,教書育人數十年如一日,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孜孜以求 終成高就
田久川教授是史學名家翦伯贊的學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寬厚長者,他是遼甯師範大學曆史系的創始人,他的名字甚至成了大連史學界的文化符号。會有這樣高的成就,與他本人的孜孜不倦,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讀書一定要廣博,博覽群書,讀過之後要深思,最後做到專精。”田教授如是說,他喜歡一個人看書,一個人來思考問題,一個人努力鑽研自己所感興趣所學習的東西。
田教授的一生也不是一路平坦、一帆風順的,他也是曆經了坎坷,才終成大業的。
“原本是要分配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後來‘文革’開始了,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大連彈簧廠。”田久川的老伴沈佩儀回憶, “在北大讀書時他比我高兩屆,學習非常刻苦。後來我去彈簧廠把他調到遼師。”可以看出田教授從小到大學以來都是十分努力才會有如此之成就的。
孜孜不倦地讀書,是他力量的源泉,田久川教授的家中到處擺滿書,連窗簾後面都摞滿了書。“他對書有着特别的感情,愛讀也愛寫。年輕的時候出差、開會回來,孩子們還小,都迎上去要好吃的,結果他的手提袋裡滿滿的都是新買的書。後來我提醒他,下一次出差果然帶回一些食品,我一看都是大連産的,他才說會議忙,忘掉了,回到大連後在站前的小店裡買的。”沈佩儀這樣說。
誨人不倦 桃李滿園
田久川教授從教二十餘載,教書育人數不勝數,甚至于他的學生現在也在從事着教育事業,繼續教書育人,完成他未完的使命。
喻大華教授就是田教授的學生,當他聽到田教授不幸逝世的消息時,很是悲痛,他在他的博客裡這樣寫道:歲次辛卯二月初七日,恩師田先生諱久川與世長辭。驚聞噩耗,淚為之下。大華入校從學,時年十七,懵懂少年,未見世面,恩師譽之“有書卷氣”,多加垂愛,稍有進步,必再三誇獎鼓勵。恩師授課,不拿講稿,一根粉筆,揮灑而談,古今中外,馳騁無際,一時興起,換大華上台,此番情景,恍若昨日。博聞強識,過目不忘;學貫古今,無所不通;為人和藹可親,雖後學小生,無不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平生以學自勵,不樹黨援,教書育人,桃李芬芳。大華泛遊學海三十年,稍有所成,實不及恩師百之一。恩師享年七十,午後學院召同仁肅立默哀,大華撫今追昔,萬感填胸,默禱恩師安息,歎曰:赫山蒼蒼,渤海泱泱,恩師風範,萬古流芳······
是何等的人格魅力才能如此征服學生,讓學生為他落淚慨歎啊!
田先生逝世後,大連晚報曾載登過田久川教授學生的追憶文章,題目是《他影響了我們幾代學子》。之所以會是這樣的題目,是因為即使有很多學生在遼師上學的時候沒有聽過田老師的課,但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他的人格和學識,影響了幾代學子。
“久鑄史詩人人吟誦,川留師愛處處傳揚”,這是田教授的學生為他所寫的挽聯,充分體現出來一名教師對于學生的人格影響,現在我們仿佛都能看見田教授的愛心處處傳遞。
“田老長期為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授課,還曾出國講學。他授課生動活潑,缜密清晰,啟迪人心,執教幾餘年來一直深受學生愛戴。”田久川的學生、遼師大曆史文化旅遊學院副院長杜洪義說,“他用畢生的精力在國内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所赢得的崇高聲望,是遼師大曆史文化旅遊學院發展、進步的重要資源。”
“他的課程所用的是他自編的教材,但他上課從不需講義,古今中外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同學們說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有一次,他講到怎樣學習和研究曆史時,提到了‘用中國文獻與外國文獻相對照的方法’、‘用地上資料與地下資料相互對照的方法’,并建議我們讀梁啟超的《中國曆史研究法》。課後我跑遍了遼師附近的書店,終于買到了這本書。田先生對我這個比較勤奮的學生很是器重,經常邀我去他家,我們就坐在書房裡一聊就是大半夜。他為人随和,和藹可親,每次夜晚我從他家出來,他都在門口用手捏着我的耳垂再三叮囑走路小心。這情景每次回憶起來都會感到溫馨。”閻海回憶說。
“他的記憶力非常好,有時學生、愛好曆史的人遇到難題,都會打電話給他。”沈佩儀回憶說,“他對每個人都很好,本身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吃穿從不講究。後來很多學生工作了來看他,跟我說起當年田老師怎麼資助他們,直到那時我才知道,他經常借錢給學生。他特别喜歡學習刻苦、成績好的學生,有時回到家會非常興奮地說,哪個學生将來一定會有出息。”
“他生活非常儉樸,冬天經常穿着一件黑色的棉大衣,已經舊了,在校園裡散步或者走在路上,不認識他的人根本不會相信他是大學教授。”大連華夏文化促進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董雁冰曾這樣說。
一個人,如果自己說自己好,那不一定是真的好;如果有另外一個人說他優秀,那麼他可能優秀;可如果人人都說這個人好,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具有可以征服他人的魅力的人。田教授就是這樣一個人,身邊的每個人包括他的學生、親人、朋友,都說他的好,從他的生活、工作到與人交往,處處都體現了他的知識淵博以及無窮的人格魅力。 田教授是學生眼中的寬厚長者,他樂善好施、溫良恭儉、如沐春風的音容笑貌,成了學生永恒的記憶。因為這樣,當田教授駕鶴西去之時,他的學生都悲痛欲絕、紛紛撰文寄托哀思,我想,這也是他成功的表現,他是真正的用他的人格在感染着我們,指領着我們前行!
終身鑽研 著作連連
田久川教授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嚴于律己,教書育人數十年如一日。他長期為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主講中國史、世界史、中外關系史、考古學通論、儒學概論等,并出國講學。講授如數家珍,生動活潑,缜密清晰,啟沃人心,強調學用結合、明志修身,深受學生敬佩并奉為楷模。 被授予大連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号、獲得遼甯省優秀理論工作者及曾憲樟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獎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雖然教學、行政工作繁重,仍能潛心治學,一生博覽群書,筆耕不辍,30餘年間面世論著超過1000萬字,由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出版社、台灣古籍出版公司及其他出版機構推出的自撰、主編、合作學術著作70餘部,其中中國史與古籍整理方面有《史記注譯》、《漢書注譯》、《古國博聞錄》、《古代橋梁》、《古代舟車》、《中華傳統師德》、《中華魂廉政卷》、《中華酒文化史》、《中國曆代小皇帝》等30餘部;世界史與中外關系史方面有《日俄戰争史略》、《古代中日關系史》、《中外曆史人物評說》、《中國航海史基礎文獻資料彙編》(明代卷)《二葉亭四迷傳》、《日本在中國的殖民教育》等10餘部;地方史及其他方面有《沙俄侵占旅大的七年》、《大連通史》、《中國考古新發現》、《旅遊學導論》等20餘部。在國内外報刊發表學術文章300餘篇。50餘篇(部)被評為市、省、國家級優秀論著并獲獎,所作部分詩文被收入文集或見諸報刊。且參與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前四史全注全譯》等工作。
田久川教授一生辛勤耕耘,用他的知識澆灌着一代又一代學子,用他的人格感染者每一個人,用他的靈魂指引着我們步步前行!
“明朝迎來了自漢以來的第二個經濟繁榮期,大連地區的經濟可以說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大連電視台熱播的大型系列片《崛起的海岸》裡娓娓的講述,成了這位學者留給全國人的最後記憶。田久川教授的一颦一笑永遠定格在這裡,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撰稿:鄭璇)